聯合國第15 屆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是未來10 年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藍圖。近200 個國家同意,要在2030 年前保護30% 的陸地、水域等自然資源,也就是「30 x 30」。
在昆蟲界,美洲姬蝽(Nabis americogerus)扮演害蟲防治者。它一天可以吃掉100萬隻蚜蟲。類似蚜蟲這種會嚴重損害農作物的害蟲,過往農民必須使用化學毒性的農藥才能加以防治,但有了姬蝽等掠食性昆蟲會自動加以捕食害蟲。它們的存在,就像不含化學物質的農藥,為農民省下高達數十億美元的害蟲防治費用。
然而,因土地過度開發,再加上氣候變遷帶來極端氣候,改變姬蝽的生長環境,造成害蟲大量繁殖,破壞農作物與森林,農人只好又走回頭路使用農藥驅蟲。上述由《國家地理》雜誌報導「昆蟲都去哪兒了?」專題, 藉由「生物多樣性之父」(Biodiversity) 愛德華‧ 威爾森(EdwardOsborne Wilson)著名的「勸世警語」:「假如昆蟲消失,環境將崩潰並陷入混亂。」但情況可能更為嚴重!
《紅色名錄》評估15 萬生態物種
28%成極危物種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的《紅色名錄》是一種記載瀕危生物和滅絕生物的名錄。根據該組織統計,截至2023 年3 月針對地球上約15 萬388 種生態物種進行評估,其中28%(42,108 種)已被認定為極危物種(或許上述美洲姬蝽也在其中)。
此外,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 更提出警訊,物種滅絕的速度正持續加快,目前估計約有100 萬物種瀕臨絕種的危機。不僅昆蟲遭遇「蟲蟲危機」,全球的森林面積從1990 到2020 年的30 年間, 減少1 億7,700 公頃;水產資源35% 因濫捕與過度捕撈,皆處於不可持續的狀態。
在本中心出版《自然正成長經營》一書中,長期關注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與企業之間關係的作家藤田香在序章中指出,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 在達沃斯會議上發表《2023 年風險報告》依照影響程度推測,全球未來10 年遭遇風險,「生物多樣性損失與生態系統失衡」名列未來10年內全球重大風險的第4 位;「天然資源危機」則名列第6 名。報告凸顯出「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相關問題,僅次於氣候變遷、地球系統巨變,已成為環境領域不可忽略的議題。
企業價值
依賴「自然資本」與「生物多樣性」
陽光、空氣、水、土壤、森林、動物、植物等都為自然界產生的資源,亦即「自然資本」,如同經濟學中的「庫存」,指某一時刻儲存的財富總量,自然資本產生的「流量」包括食物的供應、水源儲存、氣候的調節等生態系統服務,為社會經濟帶來便利,被視為支持企業經營與國民生活等社會經濟的重要資本。舉例來說,水資源普遍應用在飲料、食品、服飾等民生消費產業,鋼鐵、半導體、資通訊等工業科技產業也是重度用戶。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是指生物在約40億年的進化過程中分化,根據棲息地建立起相互關係。所有生物之間的差異,就在這些關係中形成,包含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3 個層面。
舉例來說,潮間帶、森林、溼地、河流等不同地區形成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以生態系統服務提供人類食物與水的供給服務、進行氣候調節和水源涵養的調節服務等,由此觀之,企業價值溪流從原材料的採購與生物資源的利用,進到生產及加工階段,進行研究開發、土地利用及開發事業、廢氣及回收、投資與融資以及志願活動與社會貢獻等,再進到生產商品及提供服務,提供給消費者依賴並影響自然資本與生物多樣性。
換言之,破壞自然或生態系統都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根據WEF 發佈的《自然與商業的未來》的報告書指出,食品與土地使用、開採與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產業過度興盛,是導致自然退化的主因。
自然正成長經營以停止並扭轉生物多樣性損失為定義,實踐保護全球的生態與自然。
該報告進一步指出,自然正成長經濟的轉型,將在2030 之前創造3 億9,500 萬個工作機會和每年最高10 兆美元的商機。
2020 年在COP15 發佈的「全球生物性多樣性展望第5 版(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 5, GBO5) 中指出,企業與產業要達到自然正成長經濟應採取行動包括:(1)加強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2)減緩氣候變遷;(3)採取行動處理污染、外來入侵物種和過度開發;(4)更可持續地生產貨物和服務,特別是糧食;(5)減少消費和浪費。重塑其和自然的關係,在創造商業價值和就業機會的同時,共同打造人類與自然共好共存的新未來。
揭露生物多樣性棘手
依循GRI、TNFD 給框架給指標
自然資本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相較氣候變遷議題,更不容易衡量。氣候變遷可透過能源轉型、減碳議題方式,每個產業都能進行溫室氣體盤查,進而擬定逐年目標。但是生物滅絕是不可逆的影響,必須根據產業、地區等外部因素,而涉及不同的生態系統,針對每項物種的復育提出的因應方案也有差異,增加揭露成果的信度與效度。企業可以依循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 發布GRI 生物多樣性標準「GRI 101:生物多樣性2024」準則以及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 2023年發佈的指南。
此次GRI 的更新,將既有「GRI 304:生物多樣性2016」以「GRI 101:生物多樣性2024」取而代之,並與《昆明— 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F)、科學基礎自然目標(SBTN)、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 等全球生物多樣性領域的關鍵目標與框架保持一致。GRI 生物多樣性報告標準與TNFD 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性,分為報告範圍和內容、整合財務和非財務信息及影響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3 方面,進行說明如下:
1.報告範圍和內容
a.「GRI 101:生物多樣性2024」為全球企業/組織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揭露設立了新的基準,支持全球各地的組織全面揭露在營運和價值鏈中對生物多樣性的重大影響,同時也幫助組織各面向之利害關係人更好地理解和監督企業對自然的影響。標準包括如下:
◆整個供應鏈完全透明:避免對生物多樣性的重大影響被低估
◆針對特定地點的影響報告:包括國家和司法管轄區,並提供有關營運地點和規模的詳細資訊。
◆揭露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因:涵蓋土地利用、氣候變遷、過度開發、污染和入侵物種。
◆報告對社會影響的要求:包括對社區和原住民的影響,以及組織如何與當地合作恢復受影響的生態系統。
b.TNFD:為達成各國際機構與政府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及人類與總體環境的和諧發展,TNFD 指南的問世提供企業一套自願性揭露的依據,讓所有的企業內部人士及其他利害關係人,都能有效地去評估及監測企業的行為。
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與自然相關的金融風險透明度,將自然相關風險融入商業行為及商業決策中。同時TNFD 指南也呼籲了《昆明— 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F) 所訂定在2030 年前達成23 個全球行動目標中第15 個目標—— 「採取法律、行政或政策措施,鼓勵和推動商業,確保所有大型跨國公司和金融機構:
◆定期監測、評估和透明地揭露對生物多樣性的依賴、風險及依賴程度,包括對所有大型跨國公司和金融機構及其營運、供應鏈及投資組合要求。
◆提供消費者相關資訊,促進永續消費模式。
◆遵守獲取和利益分享(Access and Benefits Sharing) 要求並就此提出報告;逐步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增加有利影響,減少生物多樣性對商業和金融機構的相關風險,並採許行動確保永續生產模式。
2.整合財務和非財務訊息
a.GRI 生物多樣性標準鼓勵企業將生物多樣性管理納入其非財務報告中,這些報告可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的一部分。
b.TNFD 則要求企業在其財務報告中揭示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重大財務風險和機會,這樣的揭露需要基於準確的非財務訊息,這些訊息可通過符合GRI 生物多樣性標準來獲得。
3.影響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
a.GRI 生物多樣性標準通過提供透明的生物多樣性報告,幫助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評估企業在生物多樣性管理方面的表現和風險。
b.TNFD 的財務揭露要求則能夠更好地揭示企業因生物多樣性變化可能面臨的財務風險,這些風險也會影響到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的評估和決策。
總結來說,GRI 生物多樣性標準和TNFD 之間的關聯性,在於它們共同推動了企業在生物多樣性管理和揭露方面的進步和透明度。這兩者的整合有助於企業更全面地理解和管理其依賴於自然資本和生物多樣性的風險和機會,從而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和長期價值的創造,幫助企業有效地擬定和實施永續和自然正向的經營目標,進而推動企業朝向更可持續的未來發展。